万字长篇,告诉你如何系统做需求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ask.bdfyy999.com/
当老板跟你说:“你做个需求分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如何下手呢?这篇文章,告诉你详细的步骤。一、需求分析的目的二、用框架做需求定位三、需求的量:需求有多少?四、需求分析中的竞争性五、需求沟通:需求中的需求?要讲解需求分析,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按照流程讲需求分析的全过程——比如:收集、整理、分析、汇报等等。但是有意思的是:你可能会发现流程中至少有一个步骤,不管是难度还是重要性,都远远超过了其他的步骤;占了整个需求分析过程的60%-80%,写文档之类的步骤与之相比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比如:“明确真正的需求”、“找到背后的原因”、“深入挖掘用户心智”等等。这种“重量级”的步骤搞不定,前前后后的事情就都白做了。所以我依旧从逻辑上推通:为什么要做需求分析?它仅仅是产品经理的必备工作技能之一吗?又或者它对产品的设计确实有所帮助?那么帮助又体现在哪里呢?了解需求,是不是就代表了解用户了?还有最最最最重要的,怎么做需求分析?一、需求分析的目的“需求分析是为了设计更好的产品。”嗯,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中规中矩的答案,但它有三个更严重的问题:不能指导行动,需求分析还没做好,锅怎么就甩给产品设计了呢;不由自主地将视角放到了产品上,而不是用户上;带来了新的问题:什么叫“好”?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众多App都采用了底部标签栏(如下图,iOS系统的设计样例)的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满足了什么需求?其实这个问题无论怎么回答都是不恰当的——因为问得有问题。首批采用底栏设计的App和后续采用类似设计的App,做的事情本来就不一样。“抄”不仅是降低试错成本,更重要的是迎合用户习惯。虽然设计看着是一样的,但解决的问题却不一样的——首批App是在引导用户,而后续App是在迎合用户,需求已经变了。既然需求不同,我们又怎么能笼统的回答“为什么这样设计”这个问题呢?那么为什么要迎合?从结果导向来看,因为放置底栏,我能想象用户看到时的反应,我也知道用户会点击;如果放在别处,我真的不知道用户会拿它当什么,也不知道用户会不会点击,这需要额外的实验来验证。也就是说:放置底栏,我能够大致预测用户的操作;如果不这样设计,我不知道用户会怎么操作。所以,需求分析,本质是动机的分析,目的在于预测用户未来的行为。需求分析阶段的产出物,需要回答用户要什么、为什么要,还要回答以后什么情况下还可能要类似的东西、这种情况有什么特点、如何人为的制造这种情况、……例如:今天用户买了一个苹果(不是又贵又不能吃的那个),可能是因为馋;明天用户不馋了,“解馋”的需求就没了。如果我今天因为用户买了苹果,就去再进一批苹果,明天就会滞销。这是从“行为表现”的层面做需求分析的必然后果。看起来,“买苹果”并不是我们心目中的那个“用户需求”,似乎“馋”才是。但是,又过了一天,用户因为饿肚子又买了个苹果。怎么办?此时我们已经分析到“动机”的层面了,但是遇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动机,“伪需求”可能就隐藏在其中,哪个才是真的呢?假设我们能看透用户的内心,那么根据已知条件,可能有两种方法分别应对:每天在门口放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馋TA,引起购买;只在“饭点儿”(吃饭的一般时间段)卖苹果,路过的人大概率肚子饿,会购买;选哪个呢?再一次,选哪个都不合适。理想的情况下应当用不同的产品(或功能)打不同的市场,因为不同的市场代表了不同的需求,这就是市场细分。也就是说:最大最好的苹果放在最显眼的地方馋人,同时在“饭点儿”处理卖剩下的那些不太好的货色——因为“解馋”的需求一般不会明说,而且可以忍,所以“便利”变为重要的客观条件;而“吃饱”的需求忍不了,不满足会直接提要求,但体验差一点无所谓。像这样,当我们确实发现根本的动机是不同的,就应该将这些用户分成两个“市场”(或“用户群”),分别对待。总结一下这部分的内容:需求重要,是因为它是用户行为的动机;需求是分层的,说出来的一个样,实际是另一个样。用户需求分析,是为了通过分析动机,准确预测用户的行为。不同的需求,代表了不同的动机,注定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应当看做不同类型的用户。在需求分析中考虑竞争性,是为了比竞争对手预测得更准确,这是我们在后面要说的。需求=购买欲望+购买力=需要+目标产品+购买力那么,真正的需求怎么找?二、用框架做需求定位做需求调研和分析,最尴尬的结局就是:用户以为自己说清楚了,我们以为自己听清楚了,结果两边就这样整差了。相比之下,需求验证倒是件容易的事情——只要看用户买不买单,不买单自然是因为需求分析错了。但是“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了?”这样的问题可就太难了。大到宏观经济周期,小到用户彼时彼刻的心情,可能是周围有苍蝇惹得用户心烦,就给了苹果差评,我们又怎么能知道呢?就像前面的那个例子——表面上是用户买了两次苹果,但两次的动机截然不同。为了研究动机这个事,前辈们也是操碎了心。我们选择两个切入点不同的模型,用来构建矩阵: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决定了用户有没有“说清楚”。马老师研究的是用户需求在心理层面的影响因素,是需求背后的根本动机。营销学中需要的分类,决定了你有没有“听清楚”。用户说的一定是用户需要的,但可能并不是用户的根本需求,还有其他一些没有表达出来的、但同样重要的“隐含”需求。在前一节提到过,用户的需求是分层的,说出来一个样,做出来一个样。“用户说出来的未必是真正需要的”,这句话在产品圈子中已经快被说“烂”了。但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产品上线之前,甚至在进入产品设计阶段之前,我又怎么能知道我做的需求分析已经足够深了呢?行业给出的一般方法是MVP(MinimumViableProduct),利用MVP收集线上实际数据。但MVP只能告诉你,你是错了还是对了,依然解决不了“为什么”以及“应该怎样”的问题。况且MVP还有覆盖度的问题,怎么设计才能让MVP覆盖所有“应该”被测试的场景呢?在这一节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到需求想起马老师,这几乎变成了条件反射。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书中提出了广为流传的需求的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前四个层次被称为“缺失性需求”,要求就是起源于对于“缺失”的感知,所以需要向周遭的环境寻求可以满足需要的东西,包括物质、精神、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等。可见,“缺失性需求”完全依赖于外部环境提供满足。而最后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称为“成长性需求”,其中由第4阶段到第5阶段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这个阶段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根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并列的还有大名鼎鼎的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1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