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速上升的疫情
入冬了,国内新冠疫情处于急速上升阶段,境内每日新增已经与四月上海疫情高峰时期类似:
国内疫情变化而比上海疫情更为棘手的一点是如今感染遍地开花,11月22日仅新增超过例的就包括广东、重庆、北京、四川、甘肃、新疆、河北。
拿四个疫情比较严重的城市:广州、重庆、北京、郑州新增感染趋势与上海的历史数据做比较:
疫情较重城市感染趋势比较橙色为上海历史数据,是从3月13日的每日新增不到例一直到4月4日的1万3千多例。广州(黄色)、重庆(绿色)、郑州(深红)、北京(褐色)均用截至11月22日的数据。可以看到重庆、广州、北京与上海的历史数据高度吻合,地处病毒不敢病人的河南的郑州是唯一例外。
广州目前看来稳定在每日新增八千左右,没有继续激增。可在4月时全中国只需应对一个上海的疫情,上海病例开始稳定或下行,全国疫情就开始稳定。要知道任何一个大城市的破防,很可能将导致当下防疫方案的被迫转向。因此,那么多个城市都在上升或高位,中国防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更要注意的是疫情一旦进入加速期,进展之快留不下多少时间犹豫踌躇,北京如今是每日新增千例,而在此前,广州重庆从每日千例到五千例均只用了一周时间。对很多地方、很多人来说,余下做准备的时间很少,中国可能要真的面对奥密克戎疫情了。
2.面对奥密克戎,情况会如何?
奥密克戎出现至今正好一年,按其席卷全球的架势,可以说任何一个地方能做到的只是拖延一些时间,不会改变最终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如果中国今天真的要面对奥密克戎,情况会如何,准备好了吗?
从最近收到的一些留言看,不少人是跃跃欲试,信心十足。可能有长期防疫带来的厌倦,也可能有国内报道大比例无症状以及新冠死亡病例强调了基础疾病作用带来的安全感,还可能有看到网上不时传出的新加坡病死率远低于流感、香港岁月静好等消息带来的羡慕心理。
只不过对于初上战场的新兵,盲目自信的危险性绝不亚于极端的恐惧。劝那些对“开放”充满美丽想象的人一句:你可能要面对的现实会冰冷很多。
太多人在看现在新加坡、香港的病死率、重症率了。媒体采访的一些境外的老师们,出于好意也会着重介绍自己所在的地方完全开放后情况挺好。但是,我们能参考现在的新加坡或现在的香港吗?
看新加坡的疫情走势[1]:
新加坡疫情变化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从年初第一波奥密克戎疫情开始,新加坡经历三次奥密克戎,分别是BA.1、BA.5和如今刚消退的XBB,感染高峰一次比一次弱。是因为这些突变株一个比一个弱吗?不是,相反,这些突变株的免疫逃逸是越来越强的,就是凭着更强的免疫逃逸,BA.5才取代了之前全球流行的BA.2,而XBB又是因为比BA.5免疫逃逸更严重,才又在新加坡本地取代了BA.5。
之所以XBB在新加坡表现温和,是因为当地在非常高的疫苗接种率下,又经过之前两轮奥密克戎感染,如今人群免疫水平被维持在一个非常高的程度。是极高的免疫基础限制了如今奥密克戎在新加坡等地的影响,参考国外情况时不能把当地的人群免疫背景略过!
就好比梅西、C罗当年在西甲一年38场联赛进不了30球都属于状态不佳,但你不能以为自己去西甲也能进30个啊,真当西甲的球门特别大吗?是这两人属于不世出的顶级球星啊。
当中国真的面对奥密克戎时,需参考其它国家遇到第一波奥密克戎疫情时的状况,绝不能把别人如今历经几次奥密克戎疫情后的稳定期当作模板。而在考虑重症率、病死率时更应注意人群免疫背景的差异。
很多人在说新加坡病死率极低,但别人极低的病死率对应的人群免疫背景是什么?新加坡在XBB期间按疫苗防护状态的病死率数据[1]:
新加坡XBB期间病死率一些人一看“没有最低保护”人群病死率也只有0.%,太好了,比流感千分之一还低。好歹查一下什么叫没有最低保护,新加坡的没有最低保护是指没有接种满3针mRNA疫苗或Novavax疫苗,或者接种灭活疫苗没有满4针。
参考新加坡的基础免疫完成率(2针mRNA疫苗)[2]:
新加坡基础免疫接种率变化除了晚开始接种的5-11岁小孩,其它年龄段——包括各年龄段老人,早在7月全程接种率就超过95%。“没有最低保护”,很大一部分是接种过两针mRNA疫苗或三针灭活疫苗的人。
参考以下两个佐证,一是新加坡在BA.2时期有按基础免疫、增强针接种等区分病死率,将XBB时期病死率与BA.2时期的病死率比较:
新加坡BA.2与XBB病死率比较会发现老年人中如今新加坡的“无最低保护”人群病死率与BA.2时期完成基础免疫但未接种增强针的数据非常接近。考虑到如今新加坡不少人也有了过往突破性感染带来的自然免疫,一些年龄段病死率比当时完全接种的更低,如80岁以上从2.9%降到2.2%,也很合理。
二是参考香港病死率数据[3]:
香港病死率数据新加坡“无最低保护”与香港接种完两针mRNA疫苗的病死率数据高度相似。再度佐证新加坡“无最低保护”实际上仍有不错的免疫基础。
反观中国的人群免疫基础,且不说没有过往感染带来的自然免疫。即便是疫苗接种,国内封顶的三针灭活疫苗都不到新加坡的“最低保护”,天花板没别人的地板高,能参考那里病死率低于流感吗?
从香港的数据来看,接种两针灭活疫苗的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死率也高于两针mRNA疫苗,如80岁以上灭活为4.17%,mRNA疫苗2.06%,70-79岁分别为0.70%与0.41%。
由于境内人群免疫基础与境外的显著差距,考虑奥密克戎疫情来临后的病死率、重症率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3.一些粗糙的计算
之前我分析过中国如果遇到奥密克戎暴发会有多少病死,结论是需要大规模接种高效疫苗加上抗病毒药物才能将病人人数降到流感的程度,不过那时只能采用3月时的疫苗接种数据。最近又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分析奥密克戎暴发后需要多少ICU病房。我在这里也根据一些最近的国内疫苗接种数据做些简单计算。
最新的一些数据,截至11月11日,中国60岁以上老人接种过至少一针是2.39亿,覆盖率90.65%,完全接种比例86.38%,加强针打了1.8亿;单独看80岁以上,全程接种率65.7%,加强针接种40%[4]。
由于新冠重症、死亡主要集中在老年人,我们也仅考虑老人中的病死率、ICU病房需求问题。中国60岁以上老人有2.64亿,其中80岁以上为万。根据接种率数据,可得出以下情况:
80岁以上(共万):未接种两针疫苗1万,接种两针万,接种三针万
60-79岁(共2.29亿人):未接种两针万,接种两针3万,接种三针1.66亿
在未接种两针的万人中,万打过一针,剩下万是真的一针没打,姑且分配一下,80以上万一针没打,60-79是万一针没打
香港BA.2疫情从确诊病例看差不多感染了16%的人口,台湾、新加坡在第一次遇到奥密克戎时也是类似,基本在16-20%之间。假设中国也是16%的人被感染,参考香港灭活疫苗的病死率数据,80岁以上老人中将有万感染,死亡28万人:
80岁以上可能的病死人数60-79岁的老人会有万感染。由于没有区分60-69与70-79的接种数据,而这两个人群在病死率上差距很大,没法做准确的病死计算。中国60-69岁与70-79岁人口比例为1.8比1,我们姑且以2比1算,假设疫苗接种率在两个年龄段完全相同,那么死亡为15万人。
考虑到奥密克戎的峰值特征,可能在2-3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会有超过0万老人生病,其中死亡超过40万人。而且我们采取了多项极为放水的假设,例如把打过一针的人更大比例分配到80岁以上老人,也没考虑一些人接种时间较久,有效性下滑。即便如此,这些极为粗糙的计算仍应让人警觉:奥密克戎的现实可能是极为残酷的。
4.医疗挤兑会如何发生
很多人关心大量感染者是否会导致医疗挤兑。那再来看ICU使用,参考新加坡年2-3月第一次遇到奥密克戎时的情况[5]:
新加坡1-3月每日ICU危重感染者人数这是当时新加坡60-69以及70以上老人每10万人中每天有多少新冠感染者是危重症插管在ICU病房中,红色为未完成全部接种,绿色为完成全程接种,蓝色为完成加强针。例如,未完成全程接种,60-69岁ICU高峰在10万人11.3人,70以上在10万人14.8人。
姑且不管新加坡主要接种的是有效性更高的mRNA疫苗,再假设之前的国内60岁以上老人接种比例在60-69以及70以上是相同的,即:
60-69岁,未完全接种0万,两针万,三针1亿人70以上,未完全接种万,两针万,三针万人
这样算下来ICU危重症的高峰在老年人达人,其中约人为未完成全程接种的。根据年的国家数据,中国ICU病房数有6.4万,似乎问题不大[6]。不过要注意以上是危重症插管的,实际在ICU的人更多,参考下图[5]:
新加坡ICU非危重症与危重症患者人数插管峰值与其它在ICU的感染者峰值基本1比1,因此差不多高峰ICU住院会是2万,与6.4万的总病床数比,似乎仍能满足需求——当然地区医疗资源不平均等问题会带来区域性危机,只不过从总数看,全国性的不足应不至于。
但现实未必会如此,别忘了,从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经验来看,奥密克戎第一次暴发意味着在短短两三个月里会有16-20%的人感染。因此,实际的问题不仅是医院,而是在感染高峰时,有多少健康人能维持社会运转无恙。
遗憾的是,对后一个问题,在国内本已有限的(有意义的)疫情讨论中,严重缺失。
5.学会挑选战场
感染高峰时ICU病房数仍然够用或许出乎很多人意料,这其实是因为很多重症患者疾病进展是很快的,所以同一时间需要住院的人未必会超出病房数,但死亡人数却不可忽视。从新加坡第一波奥密克戎疫情看,住院高峰人数是ICU插管人数50倍[5],这样算来会有万人的住院高峰,也小于中国万病床数[6]。可就像刚才提到的,真正的问题是当全社会5个人里有1个病了,社会怎么运作?这都已经超出国人特别热衷想象的医疗挤兑范畴。
新加坡在第一次面对奥密克戎前,所有老年人——包括8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率已超过95%,增强针在全人口中接种率为40%,大多集中在老年人。都不用考虑使用疫苗的有效性,仅从接种率来看,中国在免疫基础上就很难说做好了面对奥密克戎的准备。
遗憾的是,病毒的传播规律不会因某地准备不足而改变。面对多地的疫情高峰,真正需要考虑的或许已经不是如何提高人群免疫基础这些长期的应对奥密克戎课题,而是疫情暴发后的应急措施。后者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就不过多展开,只说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学会挑选战场。
这是英语里的一句俗语:pickyourbattle,就是从时间精力等各方面考虑,选择性地去解决问题。如果奥密克戎暴发,这是最重要的应对原则。两三个月之内,可能有近20%的人感染,不可能真的90%无症状,实际香港这些地方报出来的16%感染,绝大部分是有症状,无症状在高峰时都忽视了。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合理安排资源。
如果是一家公司,需要考虑维持最基本的运转需要多少人,如何保证不要同时生病的员工多到让人头都凑不齐——比如要轮岗,防止在公司群聚感染。注意这种轮岗计划不是为了满足疾控中心要求的人员密度低于多少,而是为了保障单位能时刻有足够的健康人手维持必要运作。
而近期一些重灾区的做法,比如广州建25万人的方舱:
重庆抽调几千名医务骨干保障方舱:
这真的是面对奥密克戎最佳的资源分配方式吗?
诚然,没有地方能说绝对做好了面对奥密克戎的准备,总会有还没有完成接种的人,没有储备足够的高效抗病毒药等等。但在一定的时候,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奥密克戎真的来了,该考虑如何把手上有限的牌如何打好,而非继续拖延折腾意义有限的旁门左道。
参考资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