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9日,中国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答复,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引发了全网热议。
一年过去了,以“筛查”为首的一系列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进展到哪一步,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这方面的国际经验,谈谈筛查的意义和其后应当跟进的工作。
早在年,WHO就提出了健康的三维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心理健康的地位不亚于身体健康,良好、完善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是国民公共卫生体系和预防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抑郁症
是自己说有就有的吗?
青少年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作者汉化)。图片来源:Verywell
无论是成年人罹患的抑郁症还是青少年抑郁症,其诊断依靠于特定症状的组合,一定的严重程度,足够的持续时间,加以专业医生的客观评价,不能仅依据其中一个或几个症状就怀疑自己患病的可能性。如果有疑虑,也不要仅依靠自行查阅相关专业资料,请及时寻求家人和专业人员的帮助。
首先我们要区分抑郁情绪(depressivesymptom)和抑郁症(clinicaldepression)。前者是指抑郁的症状,后者是指临床意义上的抑郁。
面对困境、挫折、威胁、失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消极、低落、沮丧。这些情绪并非没有意义,相反,它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能力,是我们的身体正在说“不”。就像痛觉,虽然不受欢迎,但实际是在从生理上发出“不”的信号,让我们尽量远离潜在的危险;负面情绪也可以让我们向困境、挫折、威胁、失败示弱,从无法达成的目标中抽离,从而保存自己的能量,并迫使我们进入更舒适、更安全的环境中继续生存[1][2]。
通常来讲,这些负面情绪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当诱因消除或人体自我调节之后,负面情绪可以完全消失。但如果负面情绪持续存在,逐渐加重,难以控制,这时我们就有罹患抑郁症的可能。
形象地来说,一个人有抑郁情绪,相当于“我有一点饿”,“吃点东西”就好多了;抑郁症则相当于“长时间的饥饿让我身心交瘁,却没有进食的欲望”,这种时候光靠自己“吃东西”也许不会有效果,需要医疗手段干预,协助康复。
在临床上,根据病因、诱因、表现等方面,抑郁症有不同的定义和分类。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主要定义了两种抑郁症,一种叫重性抑郁障碍(majordepressiondisorder,MDD),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称为“单相抑郁症”;而一种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相(depressivephaseofbipolardisorder),换句话说,是另一种精神疾病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我们日常所听说的抑郁症,通常是单相抑郁症,DSM-5里的诊断标准为:持续至少2周的情绪低落状态或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或愉悦感,并同时包含以下所列举的4种或4种以上的症状:体重或食欲的显著变化(非刻意控制的);思维、举止缓慢;疲劳或精力不足;自感毫无价值或过于内疚;无法集中注意力或犹豫不决;反复出现的自杀倾向[3]。
抑郁症的常见类型(作者汉化)。图片来源:Verywell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涉及遗传、环境、个体等多方面因素,且在不同抑郁症患者身上,每一方面因素所占比重完全不同。但从结果上看,目前接受度较高的一种理论是:大脑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中的一种或几种神经递质传递紊乱导致了抑郁症。临床上经典的抗抑郁药也大多数作用于这三种神经递质的相关通路[4]。
不过,从临床上来讲,抑郁症是完全基于症状来诊断和评估的一种疾病,目前尚无良好的生理生化检验可供辅助诊断。网络上有很多抑郁症的自测量表,主观性较强,偏差较大,结果其实并不准确。更准确的方式是通过两名以上的精神心理专科医生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访谈、评估、打分,然后综合判断。
虽然抑郁症是一种精神心理障碍,但它的表现远不仅限于精神心理方面,患者的主诉可能涉及各个器官,可以有头晕头痛、失眠乏力、呕吐便秘、任何身体部位的疼痛等等。这种情况称为“躯体化”。
我国的心理健康
目标与现状
年,我国有1.73亿人受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其中抑郁症患者达到了万,患病人数已经超过癌症,抑郁症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5][6]。这一年,我国多部门协作下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年)》,其总体目标是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预防、治疗、康复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其中特地指出,抑郁症治疗率要在当时的基础上提高50%[7]。
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年)》,也特别强调了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政府应采取多项措施,正确认识、识别、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8]。
情况似乎仍在恶化。
年发表在《柳叶刀·心理医学》上的一个横断面研究显示,年我国仅有1.4%的人会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一数字在年是16.6%[6]。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遭遇的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加。我国有1.9亿在学儿童和青少年,万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学业要求日益增高,同龄竞争越来越强,而学生基数如此之大,让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规模难以想象。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指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为24.6%,重度抑郁为7.4%,这意味着一个40人的高中班级,可能有整整10位同学患上抑郁症,其中有3个人是重度抑郁。
一项覆盖我国多农村地区近千人的统计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龄前儿童(3-5岁)存在各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包括注意力障碍,交际障碍等[6]。这一数字不仅远高于任何之前的统计,也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类似研究。这个数字如此之高,不光由于调查覆盖的心理问题范围较广,也由于城乡生活教育水平差距加大,农村地区的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确实亟待改善。
整体来讲,一方面,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但社会偏见和歧视广泛存在,导致心理问题知晓率低,就医率低;另一方面,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十分短缺且分布不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也还未建立,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想解决一种疾病带来的公共健康危害,第一步是尽可能发现人群里所有的患病者,也就是疾病的筛查。
抑郁症筛查及处理:
国外经验
虽然抑郁症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抑郁症的治疗一直乏善可陈。由于并没有足够好的方法和药物用于治疗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的群体也没有得到广泛